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遏制“恶意商标”须从源头抓起

2017-04-13 10:47:41 | 中华商标

  据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统计,截至2017年3月,淘宝天猫平台上累计已有83个使用“恶意商标”,对超1.5万商家的11万件商品进行了恶意投诉,商家因此损失估算为数百万元。而这些“恶意商标”实际可投诉的商品总量近6000万件,涉及900万商家。

  所谓“恶意商标”,就是将各个行业的通用词、描述词注册为商标,滥用“通知-删除”原则展开侵权投诉,以此来要挟商家出钱私了,这就逐渐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比如破洞、呼啦圈、一脚蹬、打地鼠等这些描述性词汇,就被一些人注册成了“恶意商标”。 某网站的调查问卷显示,2016年有超过81%的商家遭受“恶意商标”投诉,且有18%的商家一年被投诉超5次。流氓不可怕,但“知识产权流氓”却是非常可怕的——他们披着知识产权的合法外衣,干着职业碰瓷的非法勾当,已严重影响到数以百万计商家的正常经营。

  说“恶意商标”是流氓行径,是因为这些描述商品的属性词,电商没法不用,消费者也要经常搜索;电商使用在先,商标注册在后。不同于传统店铺的是,信誉良好的电商特别在意自己的商品会不会被投诉、下架,这样的损失非常之大。即使通过申诉恢复下架商品,但由于没有了成交记录,也会造成间接损失,这是由电商的生存方式所决定的。在这样的现实之下,面对“恶意商标”,电商的选择往往是息事宁人,采取出钱私了的做法。这已经影响到电商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行业发展的毒瘤。

  “恶意商标”的出现,并不是商标法的立法初衷,如何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是摆在监管者面前的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严把商标注册关。没有产品,却以盈利为目的,注册一系列商标,这是对市场秩序的扰乱。因此,要严格审查,努力杜绝“恶意商标”。

  其次,是要建立黑名单制度。阿里巴巴运用大数据,通过对整体投诉准确率、假货投诉不准确率、主动撤销投诉率的分析,对相关企业开出“封杀令”,并向法院提起诉讼索赔,加大了对“恶意商标”链条的打击力度。监管部门要和电商平台、行业研究机构形成联动,参考其数据,设立商标注册黑名单制度,也是从源头杜绝“恶意商标”的有效方法。

  再次,要设立绿色通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加速审理,形成快速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并对此类“恶意商标”宣告无效。

  加大商标保护力度,以及杜绝“恶意商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唯有如此,才能让商标保护更加有力,才能让行业健康发展。

(网站声明:本文转载自其他媒体,中华商标品牌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文仅作参考,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文章来源:中国商报
0.0728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