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工商局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网络交易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的意见》,其中规定,消费者因商品质量问题要求赔偿时,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不能提供网络商品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要承担赔偿责任。
后脚,唯品会便被爆出涉嫌售卖假冒奢侈品。近日有媒体爆出,据知情人士透露称,位于深圳的一家名为“黎明表业”的公司涉嫌生产销售假冒瑞士名牌手表,而该公司的货品销售渠道中就包括唯品会。据悉,该公司通过伪造报关和授权证书,从上游低价购买仿制奢侈品,然后高价卖往各大销售平台,目前已被执法机关查封。
据悉,在针对电商售假的投诉中,宣称专门做正品特卖的唯品会并未幸免。对唯品会的假货投诉几乎涵盖了服饰、美妆、手表、亲子、家居等所有主推品类,大多数投诉人都表示,唯品会以涉及商业机密为由一直拒绝商品授权书等相关证明,仅表示能够给予一些相关补偿。
目前供应商造假在业内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多名电商业内人士曾爆料称,由于电商平台对供应商的资质审查都比较粗糙,一些不良供应商通过扫描其他公司的授权文件以及海关关单,通过PS软件修改日期及公司名称等方法,将自己的公司渠道“移花接木”为正式授权。
这其中,尤以唯品会受质疑声最盛。尽管唯品会铺天盖地的广告宣称100%正品保证,但在其所谓“限时特卖”的模式下,消费者在收到假货后,往往难以在网站上找到曾经销售品牌商品的具体代理商和供应商信息。事实上,目前唯品会在售的品牌大多是通过保险公司来承担正品投保,这一点无疑与唯品会被诉时提供不出商品授权书仅作补偿相吻合,却显然与工商总局对电商平台的要求背道而驰。
其实,仔细分析唯品会的发展历程,此番“被打脸”是在劫难逃。
凭借着2011至2013年是中国服饰类企业生产严重过剩的机遇,唯品会大批量低价拿货,依靠闪购、特价模式在电商市场占领一席之地,成为为中国互联网上市企业市值排名第四的公司。然而,随着唯品会主打的三四线城市市场逐渐饱和,以及各大服饰企业库存量大幅下降,唯品会的原本的特卖模式遇到困难,模仿他人的团购、开放平台、海外购等尝试也反响平平,老牌电商阿里、京东也在不断针对唯品会开展奢侈品闪购等类似业务。如此内忧外患之下,唯品会只得加速品类扩张、丰富特卖商品,在此情形下,各类供应商鱼目混珠真假难辨,最终导致假货问题防不胜防。
近期强大如阿里,在面对假货指责时放出狠话,马云亦少见的公开强硬回应,此番,一直嘴硬宣称是正品特卖的唯品会,如此公然被假货打脸,将作何反应,我们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