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申请知识产权数量来看,我国已经位列知识产权大国行列,不过许多知识产权的“成色”却略显不足。在昨天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吕国强表示,上海未来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提升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效益上。这一理念的“具体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12条实施细则也将于年底前出台。
申请专利并非创新终点
我国知识产权申请数量逐年增加,除全国加强了对科技的投入外,政策导向也是一架“马车”。事实上,申请知识产权并不难,因为评判标准是新颖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对其科学性、严谨性基本不作要求。在国外,申请和维护知识产权需要自己付费,因此如果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产权,人们不会大费周折去申请和维护。
“知识产权的概念在中国有些异化了。”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纵刚表示。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实行专利数量导向政策,以专利数量为指标对各省市进行排名,地方政府也竞相推出资助和奖励政策:职务发明人申请专利后,申请费由政府“买单”;专利授权后,专利前三年的维护费由政府资助;申请专利还能和评职称、奖金等挂钩。
“对许多人来说,创新到了申请专利这一步,就结束了。”纵刚说。
知识产权人才缺口严重
吕国强表示,知识产权应用专业性强,涉及技术、语言表达、操作等诸多层面,是一项专业性很高的学问。比如一个写着“齿轮带动”的专利,如果仿制者用皮带传动,其他完全照搬也不算侵权,这就需要专利书写者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文字功底。然而在我国每年“出产”众多专利的高校、科研院所中,管理知识产权的可能只有一两人,而平时工作也主要是盖章。
上海知识产权局正在鼓励上海企业走到世界市场上布局知识产权,这也是“十三五”期间提升知识产权质量的重要举动。为了帮助企业解决在海外知识产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组建一支专业化程度高、外语好、熟悉外国知识产权流程的队伍,这对知识产权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纵刚表示,在英美两国,高校平均每5-10件发明配备一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其主要职责是评估知识产权的专利性和商业价值,达标才予以申请;寻找合适的企业进行转化。这类人员平均工资是教授的两倍,学历也大多是兼修科技、法律和管理的硕士或博士。而在我国,这样的人才屈指可数。
培养人才是重中之重
根据即将出台的知识产权实施细则,“十三五”期间上海知识产权工作将推“组合拳”,比如加强知识产权与金融的结合、加大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力度、成立知识产权调节委员会、用仲裁公正等复合化手段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等。而这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是人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担心地表示,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瓶颈问题,8年前从美国回到中国的纵刚也有同感,他表示:“培养一个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起码得3年时间。”
今年2月以来,拥有近50人的专业团队、其中20多位是理工科博士学位背景的盛知华,承接了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价值提升与实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其中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手把手地带出一批知识产权人才。明年,上海还将成立国际知识产权学院,通过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培养高端知识产权人才。“这些举动有望弥补上海的知识产权人才缺口,促进知识产权工作发展。”吕国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