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论坛 > 名家专栏

从通奸到吃里扒外 中纪委为何爱"新词"

2015-05-23 14:34:07 | 中华商标

岁末年终,盘点成风。回顾2014年的中国,反腐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中纪委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主人公——这位主人公铁面执纪监督问责,巡视组骠骑四出、隔三差五“秒杀”重量级贪腐官员,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廉政风暴。

  如果说严肃的讨论是新闻的灵魂,那么八卦的梳理就是新闻的蕾丝花边。所以,即便在如此严肃、牵动亿万中国人心、关系中国未来的反腐事业的报道和评论中,也有不少拥有一颗心八卦心的人注意到了,中纪委很潮,爱用“新词”。

  那么,小沈阳之问就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一:领导人的心和网民在一起。不久前有媒体盘点,习大大带火了12个热词。习总2015年的新年献词中使用的“蛮拼的”、“点赞”,就在此列。要知道,这些词原本是网民在跟帖中发明、流行起来的。6.49亿的中国网民,本身就是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本届领导人如此强调“接地气”,从中央到中纪委频繁在领导人讲话、工作通报中使用“新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因二:“新词”不新,直指问题。中纪委“新词”的一大来源就是巡视组的反馈通报,包括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能人腐败”、“小官巨腐”、“吃里扒外”等等均属于此列。事实上,这些问题并不“新”,还记得五毒书记张二江吗?当时某媒体的深度报道中曾指出,这是一位能干又能贪的领导。因为能干勤奋,所以在组织的培养下走上领导岗位,但却因为人性的弱点、身居领导岗位后未能坚守理想和原则,最终沦为腐败分子。能干又能贪,这样一种人生轨迹难道不是听上去很熟悉吗?再比如,“官不在大,有权则灵”,“靠山吃山、靠企吃企”,国企高管伙同亲属朋友搞利益输送的“吃里扒外”,等等。应该说,这些问题老百姓早就有所感知,早就非常不满,可谓是“人人心中所有,巡视组反馈点出”,所以才能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在巡视组反馈屡屡用“新词”的背后,一是体现了腐败的严峻复杂;二是说明巡视工作在18大以后真的是聚焦发现问题、发现腐败线索、加强作风建设的主业主责,群众不满的,就是巡视要解决的。巡视与民众的感受“心连心”,反馈问题真刀真枪,所以用一个词火一个词,这也是反腐领域巡视监督的“新常态”吧。

  原因三:“新词”背后体现了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反腐思路。要了解中纪委,本届纪检监察机关“掌门人”王岐山的思路不可以不关注。四中全会之后,王书记发表过一篇题为《坚持党的领导 依规管党治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的辅导解读文章,文章很长,笔者记住了两条重要的思想:(1)党纪严于国法。这逻辑是很清晰的,法律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底线,对党员的要求必然严于法律对普通公民的要求。(2)党纪先行,为立法做铺垫。有些规范、要求在全社会还不具备实施条件时,可以通过对党员提出要求,先在党内实行,不断调整完善,辅以宣传引导,条件成熟时再通过立法在国家层面施行。

  理解了这两个重要的思想,中纪委使用的另一些“新词”就会非常易于理解了。比如曾经引发关注和讨论的“通奸”问题。亚洲国家的性贿赂问题,应该说不是一个新话题。日本刑法中有性贿赂罪,台湾地区刑法中通奸也属于犯罪,新加坡曾经将一个给裁判性贿赂的商人送进监狱5年。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刑法中还没有性贿赂的罪名,但是民意对权色交易是非常不满的。如果说,普通人的婚外情,主要还是一个道德问题,甚至可以拍成《廊桥遗梦》、《昼颜》这样的经典电影或流行日剧。但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不管是送的还是“收”的,这背后往往都会伴随着严重的腐败问题。

  对公职人员的下半身监管更加严格,本身也是世界通例。克林顿假如是一个普通人,他和莱温斯基的事媒体不一定会爆(普通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和名誉权受到更严格保护),肯定也不至于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莱温斯基与自己中学戏剧老师也有私情,但并无司法追诉之忧)。

  执掌公权力的人,必须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督,与党纪严于国法,正可谓是殊途同归。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150条,就明确通奸对党员干部造成不良影响的,必须给予处分。法治精髓在于规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无论涉及到谁。保持定力和静气,不避家丑、铁腕执纪,依法治国、依规治党——这应该就是中纪委“新词”传递出的第三层含义了吧。(文/风过耳)


(网站声明:本文转载自其他媒体,中华商标品牌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文仅作参考,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文章来源:搜狐评论
0.070213s